热门推荐:
第137章 赵大人,啥时衣锦还乡?
“这次本官前来凤阳不为其它,只为彻底剿灭盘踞皖北多年的盐匪,还地方太平,扫清白莲邪教于本省之隐患,不负皇上重托!”
此时已经没有必要隐瞒,赵安直接道出来意。
安德顺闻言一惊,未想藩台大人并不是来凤阳视察灾后重建,而是为了对付盐匪,不禁感到棘手。
那帮盐匪太过悍勇,之前绿营出动数次不仅没能消灭他们反而折损了不少官兵,以致皖北各地绿营都生出“恐匪病”来,只要盐匪做的不是太过,各地官府对他们也就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了。
没办法,实在是难对付,总督衙门重金悬赏谢、杨二贼首级也没用。
藩台大人亲自前来凤阳坐镇指挥剿匪是好事,可万一还是剿不了呢?
毕竟,那帮盐匪不仅悍勇,还狡猾刁钻的很。
地方官府乃至绿营里不知叫他们收买了多少人,埋了多少眼线。
要是再跟前两次一样叫人家盐匪打的大败,安同知担心的就不是藩台大人威名受损,而是盐匪会不会因此变得膨胀起来,以为自个就是李自成、张献忠的转世了。
赵安不理会安德顺怎么想,只问其道:“为何区区盐匪能盘踞皖北二十余年,历经数任巡抚而不能除?”
“这”
安德顺无法作答,皖北私盐猖獗的问题国初便有,甚至说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当年李卫在两江最大的政绩就是利用漕帮打击盐帮,从而替雍正爷稳定了钱袋子。
而谢、杨二匪壮大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有“历史原因”的,要说背后没有官匪勾结根本不可能,但一时半会又难以说清。
坐下来谈,起码能扯一天。
见状,赵安摆了摆手:“以前的事本官不管,也不想知道,只这一次务要扫清该股匪患,且问你安同知,有没有信心?”
前世习惯太过强大,以致下意识就问人家有没有信心。
“有,有!”
安德顺连忙点头,不敢表现出半点畏难之色。
盐匪好不好剿不重要,重要的是不能在藩台大人面前“失分”。
哪怕藩台大人要他现在下油锅,嘴里也得先说好,油锅真架了再跑也不迟。
忠诚不绝对,就是绝对不忠诚。
一心指着能上位知府大位的安德顺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。
他今年都四十大几的人了,要是还不能升上四品,这辈子也就看到头了。
谁甘心?
五品升四品,看着轻松简单,可在大清官场四品就是个门槛,九成官员至死都迈不过这个门槛。
一旦迈过,那就算一方实权人物了。
除极少数幸运儿,官员们想要过这门槛,只能寄希望于贵人提携。
谁是贵人?
眼前这位不就是!
安德顺在地方干的成绩再多,也顶不过手握全省官员考核大权的藩台大人一封“推荐信”!
而赵安的确是要以安德顺接任凤阳知府的。
朝中有人好做官这话说的可一点不假,现任吏部满尚书苏凌阿是和珅、和琳兄弟的姻亲,也是历史上和党骨干成员。
众所周知赵安是和中堂一手提拔树立的全国官员典型,不管他愿不愿意,打他主动缴纳一千两议罪银起,他身上就被天然打上了和党标签,甚至被福州将军当众骂成和珅的一条狗。
要不然,人嘉庆能让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对付他么。
有这层关系在,赵安就是百分百的和党成员,那他提拔的人自然也是和党的人。
如此一来,“推荐信”到了负责吏部的和党大佬苏凌阿案头,再有之前宿州大捷以转运粮草有功给安德顺请的二等功,本身又是正五品同知,对地方事务非常熟悉,接任凤阳知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谁让在大清朝做官,唯对上负责耳!
安德顺对赵安负责,赵安给他前程;赵安对和珅负责,和珅也得努力提携他。
这次赵安为何大动干戈要把谢、杨二匪搞成白莲造反的大头目,除了要肃清皖北白莲教影响,将盐利握在手中外,也是对和珅负责。
和珅之前让侍卫带话说,只要赵安能把安徽的事彻底办好就让其进京觐见老太爷。
直接和董事长对话,别说布政使了,就是安徽巡抚都没这个福份。
赵安能放过这个好机会?
怎么才能进京呢,当然是再立一场大功,名正言顺提两袋土特产到宫里探望一下老太爷。
吃着碗里看着锅里,赵安也惦记再往上挪一挪把安徽巡抚给实任了。
清朝,总督兼巡抚的有,巡抚兼布政的也有,除了看个人能力,最主要的就是看朝中有没有人。
有和珅在,再有福家那四傻子帮衬,又凭功劳实打实进的京,老太爷又糊涂的可怕,安徽巡抚的位子谁敢跟赵安争?
所以,这仗要么不打,要打就必须打赢!
“.以往剿匪都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治标不治本。故本官来时路上便仔细琢磨,此次剿匪须得军事、政略、民务三管齐下方可,缺一不可啊。”
见安德顺面露困惑,赵安进一步解释,“军事即以优势兵力进行坚决清剿,没有军威震慑,一切政略皆无从谈起。此前各地剿匪都由当地绿营主导,兵力既单薄,又难成合围之势。故本官已请两江总督协调,不仅本省绿营精锐尽出,苏北三府亦会派兵助剿。”
安德顺恍然大悟:“大人的意思是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使盐匪无处遁形?”
“不错。”
赵安点头,一脸老谋深算的样子,“调兵进剿虽是要务,政略争取亦不可轻视。分化瓦解、攻心为上的道理,你想必明白?”
安德顺忙谦虚道:“下官愚钝,还请大人明示!”
赵安不是太喜欢这种明明知道却装不知道的谦虚,但想想自己过去也是这般谦逊,便淡淡道:“此番剿匪之原则乃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,寻常盐匪若肯弃暗投明回乡安分守己的,官府概往不究还可酌情发给盘缠。
此外,当遣人晓谕盐匪亲族,以亲情牵绊劝其迷途知返,莫要追随匪首负隅顽抗。若有投诚效力者可令其提供情报、引路,乃至劝降,此较之盲目进剿要事半功倍。”
“大人英明!”
顺口恭维一句后,安德顺又有些迟疑,“大人仁德是好,但是否对盐匪太过宽纵?”
“宽纵?”
赵安轻笑一声,“不宽纵如何能令匪众离心离德?不宽纵如何能令群匪彼此猜忌?彼此内讧、互不信任,官兵进剿方能大获全功。”
稍顿片刻,又指示军事打击、政略争取之外,民务更要紧。
“民务,乃剿匪之根本,更是杜绝匪患死灰复燃的关键本官问你,谢、杨二匪于百姓当中是否极有威望?”
“这”
安德顺犹豫了下不敢隐瞒,坦言谢、杨二贼只贩私盐不事抢掠,加之卖的是低价盐,因而的确在无知小民中颇得人心,甚至一些读书人提到二贼也颇是敬佩。
“颇得人心?”
赵安摇了摇头,面色有些凝重,“何止是颇得人心?我看是人心向背吧,否则何以官兵每每进剿都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,那给官兵带路的百姓都要花样百出坑害官军?”
这问题问的就有些尴尬了。
好在赵安也不是真要安德顺给出答案,只见他缓缓起身踱步至厅口,指着前方院中花池有感而发:“若说盐匪是这池中鱼,那百姓便是这池中水以往官府只顾急切捕鱼,却不曾想将水抽干,以致那鱼儿在水中窜来窜去难以捕获。如今嘛,这鱼本官不急着捕,但这水却是无论如何也要先抽干的!”
话音很重,态度也很坚决。
只有切断盐匪与百姓之间的纽带,才能让鱼儿躺在干涸池塘等死。
赵安可不想指挥清军打一场“人民战争”,谢、杨部下只有三千多人,任他们怎么悍勇,但只要赵安不断抽调兵马前来围剿,谢杨最终必定是落个身首异处下场。
然而这也意味“战区”内的百姓会被波及的很惨,哪怕赵安再三勒令绿营注重军纪,不准滥杀无辜也没用。
只要参与,哪怕只是给盐匪通风报信、卖些粮食,本质上也是通贼。
盐匪为了支撑下去,肯定也会使出裹挟、蛊惑手段,届时,也由不得赵安心软。
所以,只有将盐匪这条大鱼和百姓这塘水切割,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。
道理,身为五品同知的安德顺肯定明白,但怎么才能做到鱼水分离呢?
“大人此策甚妙,然百姓多年来受盐匪小恩小惠,又惧怕其报复,怎肯相助官兵?”
赵安侧脸看向安德顺,唇角微扬道:“不需百姓相助,只需其中立便可。”
“中立?”
安德顺不知其意。
“所谓中立,就是两不相帮。”
赵安目中闪过狡黠之色,“若想百姓两不相帮,便需败坏盐匪在百姓心中名声,这也是我先前让你做的第三件事。”
“原来如此!”
安德顺恍然大悟:“妙啊,大人让下官找人假扮盐匪去做些欺压百姓的勾当,百姓不知真假,但见盐匪如此做法,哪还会再支持他们!”
“你明白就好。”
赵安承认这么做有点阴损,对百姓也会有一些“负作用”,但非常时候动用非常手段,只要能把谢鸿仪、杨彪连根拔起,“混水摸鱼”对百姓的伤害其实是可以忽略的。
即便有些伤害,只要没出人命,事后都可以由官府做出补偿。
正所谓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
我没法让清军摇身一变成为好人获得百姓支持,但我可以让好人变成坏人失去百姓支持。
盐匪到处欺压百姓的事只要层出不穷,哪怕有百姓不信却也架不住众口烁金,宣传上再刻意加以引导,谢、杨二人二十几年攒下的好名声瞬间就会被败个光光。
好比张三李四同时选议员,张三给村民一家发一袋大米,一壶色拉油,赢得村民好感,都说把豆子投张三。
李四因为穷拿不出讨好村民的东西,那就兵行险招,晚上找人冒充张三的人再跟村民把东西强行要回就是。
事后张三再怎么解释也没用。
没了老百姓的支持,盐匪再能打,也不过是赵安练兵的工具人。
双方死伤的再多,赵安也无所谓。
本质上,赵安就是养蛊。
想要实现军事、政略、民务三结合的剿匪手段,地方官以及地方官府机构必须发挥足够的作用。
赵安给安德顺最后一个指示就是衙门内查,即从与盐没有交道的机构中调人出来“入驻”与盐有交道的机构,暗中监视这些机构中的官吏,确保没人给盐匪通风报信。
下一步则是异地用人,即将甲县的人手调到乙县,乙县的人手调到丙县,从而限制与盐匪有勾结的地方人员。
各项事情一一部署后,赵安让人将藏在凤阳城中某家客栈的杨小栓找了过来。
小栓是打盐匪那捡回的一条命,逃出来因不知凤阳城中有没有盐匪的人,所以在给赵安写了信后就一直躲着。
昔日小伙伴显然被吓的不轻,见到赵安时就跟见到亲人似的一下扑了上来“呜呜”哭了起来。
弄的赵安真是心疼,也不怪小栓胆子小,因为人家以前最多跟他跟小混混打架,哪跟土匪打过交道,更何况险些把命给丢了。
“莫哭鼻子了,人没事就好,要怪也怪我,不该让你犯险的。”
赵安一边将杨小栓拉着坐下,一边从袖中取出自己的白帕为其拭去眼角泪水。
杨小栓可能是被擦的有些不好意思,止住抽噎:“安哥,我是不是给你丢人了?唉,我也知安哥是想叫我做大事,可,可我真的胆小,当时真是吓的快尿了.”
“丢人?丢什么人?”
赵安呵呵一笑拍了拍杨小栓的肩膀,“谁都不是天生做大事的,我一年多前不也和你们一起在乡下厮混么,那时敢想今天?”
“嗯。”
杨小栓拿袖子把脸上的泪水擦去,看着头戴双眼花翎、身穿二品大员官服的赵安,忍不住一阵羡慕:“安哥,你真有本事,竟然把官做的这么大,要是老家人知道安哥这么厉害,肯定都来投靠你了对了,安哥,你以前在老家时不老说要是在外面混好了就要衣锦还乡么,啥时候回去啊?”
清妖 此时已经没有必要隐瞒,赵安直接道出来意。
安德顺闻言一惊,未想藩台大人并不是来凤阳视察灾后重建,而是为了对付盐匪,不禁感到棘手。
那帮盐匪太过悍勇,之前绿营出动数次不仅没能消灭他们反而折损了不少官兵,以致皖北各地绿营都生出“恐匪病”来,只要盐匪做的不是太过,各地官府对他们也就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了。
没办法,实在是难对付,总督衙门重金悬赏谢、杨二贼首级也没用。
藩台大人亲自前来凤阳坐镇指挥剿匪是好事,可万一还是剿不了呢?
毕竟,那帮盐匪不仅悍勇,还狡猾刁钻的很。
地方官府乃至绿营里不知叫他们收买了多少人,埋了多少眼线。
要是再跟前两次一样叫人家盐匪打的大败,安同知担心的就不是藩台大人威名受损,而是盐匪会不会因此变得膨胀起来,以为自个就是李自成、张献忠的转世了。
赵安不理会安德顺怎么想,只问其道:“为何区区盐匪能盘踞皖北二十余年,历经数任巡抚而不能除?”
“这”
安德顺无法作答,皖北私盐猖獗的问题国初便有,甚至说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当年李卫在两江最大的政绩就是利用漕帮打击盐帮,从而替雍正爷稳定了钱袋子。
而谢、杨二匪壮大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有“历史原因”的,要说背后没有官匪勾结根本不可能,但一时半会又难以说清。
坐下来谈,起码能扯一天。
见状,赵安摆了摆手:“以前的事本官不管,也不想知道,只这一次务要扫清该股匪患,且问你安同知,有没有信心?”
前世习惯太过强大,以致下意识就问人家有没有信心。
“有,有!”
安德顺连忙点头,不敢表现出半点畏难之色。
盐匪好不好剿不重要,重要的是不能在藩台大人面前“失分”。
哪怕藩台大人要他现在下油锅,嘴里也得先说好,油锅真架了再跑也不迟。
忠诚不绝对,就是绝对不忠诚。
一心指着能上位知府大位的安德顺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。
他今年都四十大几的人了,要是还不能升上四品,这辈子也就看到头了。
谁甘心?
五品升四品,看着轻松简单,可在大清官场四品就是个门槛,九成官员至死都迈不过这个门槛。
一旦迈过,那就算一方实权人物了。
除极少数幸运儿,官员们想要过这门槛,只能寄希望于贵人提携。
谁是贵人?
眼前这位不就是!
安德顺在地方干的成绩再多,也顶不过手握全省官员考核大权的藩台大人一封“推荐信”!
而赵安的确是要以安德顺接任凤阳知府的。
朝中有人好做官这话说的可一点不假,现任吏部满尚书苏凌阿是和珅、和琳兄弟的姻亲,也是历史上和党骨干成员。
众所周知赵安是和中堂一手提拔树立的全国官员典型,不管他愿不愿意,打他主动缴纳一千两议罪银起,他身上就被天然打上了和党标签,甚至被福州将军当众骂成和珅的一条狗。
要不然,人嘉庆能让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对付他么。
有这层关系在,赵安就是百分百的和党成员,那他提拔的人自然也是和党的人。
如此一来,“推荐信”到了负责吏部的和党大佬苏凌阿案头,再有之前宿州大捷以转运粮草有功给安德顺请的二等功,本身又是正五品同知,对地方事务非常熟悉,接任凤阳知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谁让在大清朝做官,唯对上负责耳!
安德顺对赵安负责,赵安给他前程;赵安对和珅负责,和珅也得努力提携他。
这次赵安为何大动干戈要把谢、杨二匪搞成白莲造反的大头目,除了要肃清皖北白莲教影响,将盐利握在手中外,也是对和珅负责。
和珅之前让侍卫带话说,只要赵安能把安徽的事彻底办好就让其进京觐见老太爷。
直接和董事长对话,别说布政使了,就是安徽巡抚都没这个福份。
赵安能放过这个好机会?
怎么才能进京呢,当然是再立一场大功,名正言顺提两袋土特产到宫里探望一下老太爷。
吃着碗里看着锅里,赵安也惦记再往上挪一挪把安徽巡抚给实任了。
清朝,总督兼巡抚的有,巡抚兼布政的也有,除了看个人能力,最主要的就是看朝中有没有人。
有和珅在,再有福家那四傻子帮衬,又凭功劳实打实进的京,老太爷又糊涂的可怕,安徽巡抚的位子谁敢跟赵安争?
所以,这仗要么不打,要打就必须打赢!
“.以往剿匪都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治标不治本。故本官来时路上便仔细琢磨,此次剿匪须得军事、政略、民务三管齐下方可,缺一不可啊。”
见安德顺面露困惑,赵安进一步解释,“军事即以优势兵力进行坚决清剿,没有军威震慑,一切政略皆无从谈起。此前各地剿匪都由当地绿营主导,兵力既单薄,又难成合围之势。故本官已请两江总督协调,不仅本省绿营精锐尽出,苏北三府亦会派兵助剿。”
安德顺恍然大悟:“大人的意思是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使盐匪无处遁形?”
“不错。”
赵安点头,一脸老谋深算的样子,“调兵进剿虽是要务,政略争取亦不可轻视。分化瓦解、攻心为上的道理,你想必明白?”
安德顺忙谦虚道:“下官愚钝,还请大人明示!”
赵安不是太喜欢这种明明知道却装不知道的谦虚,但想想自己过去也是这般谦逊,便淡淡道:“此番剿匪之原则乃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,寻常盐匪若肯弃暗投明回乡安分守己的,官府概往不究还可酌情发给盘缠。
此外,当遣人晓谕盐匪亲族,以亲情牵绊劝其迷途知返,莫要追随匪首负隅顽抗。若有投诚效力者可令其提供情报、引路,乃至劝降,此较之盲目进剿要事半功倍。”
“大人英明!”
顺口恭维一句后,安德顺又有些迟疑,“大人仁德是好,但是否对盐匪太过宽纵?”
“宽纵?”
赵安轻笑一声,“不宽纵如何能令匪众离心离德?不宽纵如何能令群匪彼此猜忌?彼此内讧、互不信任,官兵进剿方能大获全功。”
稍顿片刻,又指示军事打击、政略争取之外,民务更要紧。
“民务,乃剿匪之根本,更是杜绝匪患死灰复燃的关键本官问你,谢、杨二匪于百姓当中是否极有威望?”
“这”
安德顺犹豫了下不敢隐瞒,坦言谢、杨二贼只贩私盐不事抢掠,加之卖的是低价盐,因而的确在无知小民中颇得人心,甚至一些读书人提到二贼也颇是敬佩。
“颇得人心?”
赵安摇了摇头,面色有些凝重,“何止是颇得人心?我看是人心向背吧,否则何以官兵每每进剿都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,那给官兵带路的百姓都要花样百出坑害官军?”
这问题问的就有些尴尬了。
好在赵安也不是真要安德顺给出答案,只见他缓缓起身踱步至厅口,指着前方院中花池有感而发:“若说盐匪是这池中鱼,那百姓便是这池中水以往官府只顾急切捕鱼,却不曾想将水抽干,以致那鱼儿在水中窜来窜去难以捕获。如今嘛,这鱼本官不急着捕,但这水却是无论如何也要先抽干的!”
话音很重,态度也很坚决。
只有切断盐匪与百姓之间的纽带,才能让鱼儿躺在干涸池塘等死。
赵安可不想指挥清军打一场“人民战争”,谢、杨部下只有三千多人,任他们怎么悍勇,但只要赵安不断抽调兵马前来围剿,谢杨最终必定是落个身首异处下场。
然而这也意味“战区”内的百姓会被波及的很惨,哪怕赵安再三勒令绿营注重军纪,不准滥杀无辜也没用。
只要参与,哪怕只是给盐匪通风报信、卖些粮食,本质上也是通贼。
盐匪为了支撑下去,肯定也会使出裹挟、蛊惑手段,届时,也由不得赵安心软。
所以,只有将盐匪这条大鱼和百姓这塘水切割,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。
道理,身为五品同知的安德顺肯定明白,但怎么才能做到鱼水分离呢?
“大人此策甚妙,然百姓多年来受盐匪小恩小惠,又惧怕其报复,怎肯相助官兵?”
赵安侧脸看向安德顺,唇角微扬道:“不需百姓相助,只需其中立便可。”
“中立?”
安德顺不知其意。
“所谓中立,就是两不相帮。”
赵安目中闪过狡黠之色,“若想百姓两不相帮,便需败坏盐匪在百姓心中名声,这也是我先前让你做的第三件事。”
“原来如此!”
安德顺恍然大悟:“妙啊,大人让下官找人假扮盐匪去做些欺压百姓的勾当,百姓不知真假,但见盐匪如此做法,哪还会再支持他们!”
“你明白就好。”
赵安承认这么做有点阴损,对百姓也会有一些“负作用”,但非常时候动用非常手段,只要能把谢鸿仪、杨彪连根拔起,“混水摸鱼”对百姓的伤害其实是可以忽略的。
即便有些伤害,只要没出人命,事后都可以由官府做出补偿。
正所谓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
我没法让清军摇身一变成为好人获得百姓支持,但我可以让好人变成坏人失去百姓支持。
盐匪到处欺压百姓的事只要层出不穷,哪怕有百姓不信却也架不住众口烁金,宣传上再刻意加以引导,谢、杨二人二十几年攒下的好名声瞬间就会被败个光光。
好比张三李四同时选议员,张三给村民一家发一袋大米,一壶色拉油,赢得村民好感,都说把豆子投张三。
李四因为穷拿不出讨好村民的东西,那就兵行险招,晚上找人冒充张三的人再跟村民把东西强行要回就是。
事后张三再怎么解释也没用。
没了老百姓的支持,盐匪再能打,也不过是赵安练兵的工具人。
双方死伤的再多,赵安也无所谓。
本质上,赵安就是养蛊。
想要实现军事、政略、民务三结合的剿匪手段,地方官以及地方官府机构必须发挥足够的作用。
赵安给安德顺最后一个指示就是衙门内查,即从与盐没有交道的机构中调人出来“入驻”与盐有交道的机构,暗中监视这些机构中的官吏,确保没人给盐匪通风报信。
下一步则是异地用人,即将甲县的人手调到乙县,乙县的人手调到丙县,从而限制与盐匪有勾结的地方人员。
各项事情一一部署后,赵安让人将藏在凤阳城中某家客栈的杨小栓找了过来。
小栓是打盐匪那捡回的一条命,逃出来因不知凤阳城中有没有盐匪的人,所以在给赵安写了信后就一直躲着。
昔日小伙伴显然被吓的不轻,见到赵安时就跟见到亲人似的一下扑了上来“呜呜”哭了起来。
弄的赵安真是心疼,也不怪小栓胆子小,因为人家以前最多跟他跟小混混打架,哪跟土匪打过交道,更何况险些把命给丢了。
“莫哭鼻子了,人没事就好,要怪也怪我,不该让你犯险的。”
赵安一边将杨小栓拉着坐下,一边从袖中取出自己的白帕为其拭去眼角泪水。
杨小栓可能是被擦的有些不好意思,止住抽噎:“安哥,我是不是给你丢人了?唉,我也知安哥是想叫我做大事,可,可我真的胆小,当时真是吓的快尿了.”
“丢人?丢什么人?”
赵安呵呵一笑拍了拍杨小栓的肩膀,“谁都不是天生做大事的,我一年多前不也和你们一起在乡下厮混么,那时敢想今天?”
“嗯。”
杨小栓拿袖子把脸上的泪水擦去,看着头戴双眼花翎、身穿二品大员官服的赵安,忍不住一阵羡慕:“安哥,你真有本事,竟然把官做的这么大,要是老家人知道安哥这么厉害,肯定都来投靠你了对了,安哥,你以前在老家时不老说要是在外面混好了就要衣锦还乡么,啥时候回去啊?”
推荐阅读: